新加坡学子拥有不一样的“学业负担”(一)
发布时间:2015-01-17 浏览次数:1197
臧斌是这样来勾勒自己在国内的学业负担的:
有时候,这似乎成了很自然的了:作业少了学生会纳闷,题目简单了家长会埋怨。
我的同学曾经跟我算过一笔账:一个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,平均两天要做一套考卷,一年做上百套;每天平均学习超过12个小时,连新闻联播都是“听”的。
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女孩子非常刻苦地奋斗了三年,考上了名牌大学。当她把自己高中的习题和考卷卖掉的那一刻,她伤心地哭了:“我三年的努力只值19元吗?”当然,等待她的可能是光明的前程。可是这一追求光明的过程是不是过于艰难,付出的是不是过于沉重了?
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是华人的传统观念。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,这种想法也是普遍存在的。
不同的是,新加坡人对“龙凤”的定义和国内的不一样。
中国的父母,把考上好的大学,从而能找到好的工作、步入仕途,或者能赚到足够多的钱,作为成为“龙凤”的定义和国内的不一样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,学生势必得寒窗12年,而且要比大多数人更加勤奋、努力和坚持不懈,同时也就承受了较为沉重的学业负担。一个家庭如此,一百个、一万个家庭还是如此。
而在新加坡,父母虽然也希望孩子能读好书,但是他们也经常鼓励自己的儿女:“条条道路通罗马”,并不一定要吊死在“上名牌大学,拿硕士、博士学位”这一条路上。事实上,很多人都鼓励自己的儿女,从小要培养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者专长,凭着自己的热情去发展;在注重学业的同时,也注重对自己能力的锻炼。
很多家长都一再强调:每个人生下来时,上帝都赐予了他们不同的能力,而他们的成长也是独一无二的。虽然听起来有些宿命和宗教的味道,但从中不难看到他们不同的观念和想法,还有对待自己孩子成长“顺其自然”的态度。
在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中,特别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。
从小学开始,学生就被融入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去,是他们各方面的智能都得到培养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,而不去过多地苛求学习成绩。
臧斌认识的新加坡同学中,很少又不会乐器的,有一半以上的人学习过美术和绘画,还有的对一些体育项目有一技之长。
臧斌的一位新加坡朋友非常喜欢钢琴,每天都会弹上数个小时。每当他弹到钢琴曲,他总是很陶醉。而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,想让他毕业后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。臧斌也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。
令他感触更深的是,在英华中学里的一个同学,非常喜欢摇滚,在教室里也经常会摆弄他的电吉他。
而当臧斌问他:“你父母会支持你吗?”
他很自豪地回答:“会!他们经常带我去看一些专业表演。”
从这里,就可以看出新加坡人对“人才”的理解,他们强调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。他们认为,好的学习成绩是不可或缺的,但是不能因为学习负担,从而抑制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和锻炼。
当然,家长们还是尽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,在各方面都成为佼佼者,所以有时学生的负担也重。但是,有一点可以肯定,这些负担不完全来自书本的学习。大量的书本以外的“负担”,是学生能够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。
臧斌说:
中学时,有一个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同学,当我们谈到结束普通水准考试后的去向时,他竟然说他不准备继续学习了。我当时很吃惊,也很不理解。他告诉我: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,我喜欢经商,我要去我父亲的企业边打工边学习,也许两三年后再进行深造也为时不晚。
在中国的环境下,臧斌在国内认识的一个学长,他的父亲也是企业家。可是当他提出想要去企业学习的时候,他父亲一口回绝。因而,这位学长依然为自己提不上来的成绩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